本网讯 记者肖新俊 董惠玉 刘景玉摄影报道
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3月14日,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(统战)部组织“玉见·红石榴”网络思政工作室教师团队,带领“红石榴志愿服务队”学生代表前往随州市福森民俗家庭博物馆,开展“寻根铸魂·石榴同心”主题实践活动。活动以炎帝神农文化为纽带,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,引导各民族青年学子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,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。

寻根问祖:在民俗展陈中触摸文明印记
走进博物馆,一件件老物件仿佛在述说着未曾走远的岁月,一幅幅生动的图片,一段段详实的文字,将随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娓娓道来。
“随州的民俗文化很有特色,比如农具稻谷风车,这和我家那边的稻谷风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24级苗族学生罗婷说,“这让我感受到,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,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融合,在融合中发展,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
“民俗文化是活化石,即使岁月如白驹过隙,文化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点滴之中,用它所承载着的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提醒我们,我们的老祖先们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。”2023级汉族学生王翔感叹道。
文化浸润:在互动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
活动中,“玉见·红石榴”工作室老师肖新俊、董惠玉、李思玉、刘景玉以馆藏文物为载体,现场开设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通过解析炎帝神农“始作耒耜,教民耕种”“治麻为布,制作衣着”“作陶为器,冶制斤斧”“台榭而居,安居乐业”的开拓创新精神,让在场的各民族同学们深刻理解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历史根基。2024级维吾尔族学生努尔斯曼古丽•热夏提在观赏传统纺织机时表示:“无论是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,还是汉族的桑蚕丝,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。我们应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共同守护文化根脉。”

同心筑梦:在实践传承中凝聚团结力量
活动尾声,同学们站在曾侯乙编钟前敲响旋律,传递出各民族携手奋进的时代强音。随州职院党委宣传(统战)部部长肖新俊总结道:“此次活动是学校‘红石榴’品牌建设的深化实践。我们以文化为媒,将炎帝精神中的创造、奉献基因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,引导青年学子们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。”
参观结束后,师生们围坐在博物馆内课桌前,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主题展开座谈。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同学们一致认为:“这些展品让我们感受到,无论你来自哪个民族,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都流淌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,老物件虽然有些已经在岁月里渐渐退出老百姓生活的大舞台,但是,正是在这些老物件的基础上,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才会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,创造出更多更便捷更智能的新物件。”
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。此次各民族学生代表参观福森民俗博物馆,是一次文化的交流,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随州,了解随州,爱上随州,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!
(一审:董惠玉 二审:杨莉 三审:肖新俊)